close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道 外媒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連續第二年針對法國11232名兒童和青少年(12歲至18歲的被調查者占62%)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6歲至18歲人群中,有超過1/3的人處於“心理痛苦”狀態,這一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並且在15歲以上的青少年中達到近半數(43%)。
  法新社9月22日發表題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認為,近半數青少年處於“心理痛苦”狀態》的報道稱,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3日公佈的一項研究,在6歲至18歲人群中,有超過1/3的人處於“心理痛苦”狀態,這一比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並且在15歲以上的青少年中達到近半數(43%)。
  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連續第二年針對法國11232名兒童和青少年(12歲至18歲的被調查者占62%)進行的調查,時間是從2014年的3月至5月。
  這一調查首先證實了上一次調查的結果,也就是“大約有17%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被視為處於生活欠缺的狀態”。
  但它也強調了“各種痛苦不是因為缺乏物質造成的,而是由與家庭、朋友、學校的關係脆弱所致”。
  該調查報告的作者們從聲稱感到“傷心或憂郁”(40.4%)、經歷疏懶階段(25.8%)和對自己喪失信心(30.2%)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比例出發,計算出“心理痛苦”總指數。
  他們由此得出結論,“有36%參與調查的年輕人可被看成是有心理痛苦”,這一比例在1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達到43%。
  調查指出,在12歲至18歲的孩子中,28%人稱會“想到自殺”,而且近11%的人已嘗試過自殺。
  隨著年齡的增長,吸毒和喝酒情況明顯增多,在1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41%以上的人表示喝酒,並且曾達到過醉酒的狀態,近32%的人已吸過毒或抽大麻。
  2/5的兒童或青少年表示時常與父親(41.4%)和母親(42.7%)關係緊張。近半數(47.5%)生活在單親家庭(主要是單身母親)的孩子們表示與母親關係緊張。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青少年(資料圖)
  【延伸閱讀】
  美報稱名人自殺或影響青少年 導致“自殺模仿”
  2014-08-14 10:57:38
  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道 美國《華盛頓郵報》8月12日報道稱,11日晚上,在全世界的粉絲沉痛悼念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之際,作為奧斯卡金像獎的主辦方而廣為人知的電影藝術和科學學會發了一條推特,或許可說是社交媒體對威廉姆斯之死的標誌性解讀。
  “精靈,你自由了。”
  就是這短短的一句話推特,已有超過27萬網民轉發分享。而這在社交媒體分析公司Topsy看來,意味著多達6900萬人會看到這條推特。
  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嗎?是的。這違反了約定俗成的關於如何談論自殺的公共健康標準。
  “如果這種做法不算越界的話,那麼也算是相當擦邊的行為了,”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的首席醫務官克裡斯蒂娜·穆捷說,“自殺永遠不應作為一個選項被公開提及。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自殺傳染。”
  報道稱,穆捷所說的是一種的確有據可查的現象,即眾所周知的“自殺模仿”。“自殺模仿”是指媒體對於一人之死的報道和宣傳可能會促使其他脆弱的人以同樣的方式結束生命。青少年是最易受到自殺傳染威脅的人群。
  近年來,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等組織開始關註互聯網對名人之死或高曝光度死亡事件加以美化的做法。這種做法正是他們一直以來呼籲新聞娛樂業要避免的。
  然而,隨著學院發出的這條推特被廣泛轉載,穆捷等專家開始擔心它並沒有遵循安全建議。穆捷說,“精靈,你自由了”這句由羅賓·威廉姆斯配音的迪士尼影片《阿拉丁》中的經典臺詞,暗含自殺是一種解脫之道的言外之意,為自殺行為罩上了一道太過欣悅的光環。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2日報道,美國警方12日證實了演員羅賓·威廉姆斯的死因是自殺。63歲的威廉姆斯死前在接受抑鬱症治療。
  美國總統奧巴馬說,威廉姆斯“讓我們笑,也讓我們哭”。
  調查人員12日上午進行屍體檢驗後,初步確定死亡原因是上吊窒息。
  【延伸閱讀】
  新加坡青少年自殺案例上升 多因家庭和感情問題
  2014-07-31 15:12:24
  中新網7月3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1日報道,新加坡青少年自殺案例有上升趨勢,而大部分有自殺念頭的青年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抽離,彼此之間無法有效溝通。去年共有422人死於自殺,大約24%是不到30歲的青少年,比起2012年的22%和2011年的16%,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根據新加坡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3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自殺案例平均有395起,當中20%是青少年,自殺比例則為10萬人口中有9.28起。
  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之間,到新加坡援人協會接受危機輔導的人當中有45%是青少年,他們主要面對的問題都是家庭問題、感情問題以及抑鬱症。
  另外,新加坡援人協會的熱線輔導與電郵輔導資料也顯示,大多數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面對家庭問題。其中,有993人通過電郵尋求協助,在願意透露年齡的420人當中,有80%是青少年,超過半數為家庭問題困擾。
  援人協會執行董事黃麗娟說:“我們在與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互動時發現,他們與家人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諒解。”
  她表示,大部分的家庭問題源自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家庭成員所面對的不同人生問題也可能影響到家庭和睦。
  黃麗娟覺得,造成這個現象可能有幾點。首先,隨著時代變遷,青年得應付不同的需求和期望,父母未必能完全理解。
  其次,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經濟中,家庭成員可能無法有足夠時間經營家庭關係。
  最後,有了高科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有了巨大的改變。黃麗娟發現,比起面對面交談,不少青年較安於通過虛擬平臺溝通,他們也常使用父母不熟悉的表達語言。
  除了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這些因素也可能導致其他問題。比如,青年在遇到難題時,無法與家人溝通並得到支持,他們會擔心家人的反應而害怕傾訴,最終變成孤立和無助感。
  援人協會提供指引,讓公眾與青少年明白有自殺念頭的人所可能會有的舉動,避免悲劇發生。
  【延伸閱讀】
  統計稱臺灣青少年自殺個案 6成因情感人際關係
  2014-06-26 13:18:01
  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衛福部”分析15-24歲青少年十大死因中,自殺死亡僅次於事故傷害死亡,位居第二,分析原因6成以上是“情感/人際關係”。
  台“衛生福利部”25日公佈2013年臺灣人十大死因統計,去年自殺死亡有3565人、排第11名,連續4年退出十大,若以年齡區分,在15-64歲中則仍居十大死因之內。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徐俊強說,15-24歲以事故傷害死亡有578人居首,其次是自殺死亡166人。25-44歲以惡性腫瘤居冠,其次是事故傷害、自殺死亡。而自殺死亡在45-64歲族群中排名第7。另外,去年自殺最小年紀是12歲。
  徐俊強指出,男性自殺者是女性2倍,自殺也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整體而言,目前自殺死亡人數是呈下降趨勢。
  臺灣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張家銘分析,14歲以下自殺原因中,66.9%是“情感/人際關係”,其次是“校園學生問題”、占26.6%。15-24歲者有超過6成是“情感/人際關係”困擾,其次是“精神健康/物質濫用”。
  25-44歲有55.9%自殺原因是“情感/人際關係”,其次是“精神健康/物質濫用”及“工作/經濟”。65歲以上族群自殺原因前3名依序是“生理疾病”、“精神健康/物質濫用”及“情感/人際關係”。
  張家銘表示,應多關心家人及朋友,歸類自殺高危險群包括低成就感、完美主義者、易衝動控制力差、敏感自卑、結交不良朋友、社交及問題解決能力差、染上不良習慣或毒品、家族精神病病史等。
  張家銘說,自殺往往是多重原因,自殺前會釋放一些訊號,如成績退步、常請假、家庭重大事件、自殺痕跡、情緒與衝動起伏大、社交畏縮被人欺負嘲笑、言語及文字透過信息。台警方呼籲民眾珍惜生命。
  【延伸閱讀】
  報告稱抑鬱已成青少年第一大致病和致殘原因
  2014-05-16 10:43:54
  參考消息網5月16日報道 世界衛生組織14日發表報告指出,抑鬱已成為青少年第一大致病和致殘原因,而自殺是僅次於交通事故和艾滋病的第三大死因。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5月14日報道,該報告是世衛組織發表的有關全世界10歲至19歲青少年健康狀況的最新報告。它指出,2012年估計有130萬青少年死亡,主要死因包括交通事故、艾滋病和自殺。
  抑鬱是10歲至19歲青少年第一大致病和致殘原因。該報告的作者簡·弗格森指出:“我們很擔憂,因為此類疾病如果得不到正確治療,就可能會伴隨這些青少年一生。”
  此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約一半精神疾病患者在14歲時就已出現早期癥狀。弗格森指出,如果這些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得到恰當治療,就可以避免死亡並減輕痛苦。
  報告指出,交通事故是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和第二大致病和致殘原因。男孩死於交通事故的比例是女孩的三倍多。
  報告強調,在其他年齡群艾滋病死亡率下降的同時,死於艾滋病的青少年比例卻逐年遞增,非洲的情況尤為嚴重。
  令人欣慰的是,自2000年以來死於懷孕和分娩併發症的女孩比例明顯下降。但它依然是15歲至19歲女孩的第二大死因,僅次於自殺。
  報告指出,導致10歲至19歲青少年死亡的三個主要原因依次為交通事故、艾滋病和自殺;致病和致殘的三個主要原因依次為抑鬱、交通事故和貧血。
  報告還稱,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的運動量達標。全球肥胖症的發病率逐年遞增。世衛組織建議所有青少年每天運動1小時。但由於很多學生現在不必步行上學,因此丟掉了鍛煉的習慣。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體育也不再是必修課。缺乏鍛煉也可能加重精神疾病癥狀。  (原標題:法媒:法青少年“心理痛苦” 緣因社交關係脆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jggnhcl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